Acknowledgements

The acknowledgement of Heng Chen’s Master degree dissertation

Image credit: Molecular Ecology of Farmland

Overview


这是一篇不太优秀的致谢:既写不来优美华丽的辞藻,又做不出生动形象的比喻,更列不起气势磅礴的排比;还好,情感是真的,容不得一点水分。

先来一个摘要版(太长不看版)致谢吧:感谢大家!首先,感谢张老师和刘老师的悉心指导;同时,感谢每一位老师的答疑解惑,感谢同学们的无私相助,感谢国科大和地理所每一位同志的辛勤付出,感谢亲朋好友们的支持关照,感谢中科院先导项目的资金支持;最后,感谢余老师,感谢贝贝;最后的最后,感谢父母,感谢妻儿。

以下是正文部分。

来时,桃之夭夭。去了,杨柳依依。一期硕士,短短三年而已,却经历了很多,收获了不少。在我人生短短的25年里,能够有如此丰富的经历,遇见这么多人,是我莫大的幸运。谨以此文表达感谢。

首先,我想感谢我的导师张秋英研究员。我深刻地记得,第一次给她发短信的场景:我先是在2021年4月9日上午九点半钟左右收到了王玉荣老师关于“导师双选”信息。是日上午10点35分,我将编辑了很久很久的信息小心翼翼地发送给了张老师。约莫五分钟后,我收到了一个来自哈尔滨的电话:师生之间的故事便就此开始。这个对话其实只有短短几分钟,我却觉得很长很长。在那个早春的上午,我站在艾溪湖畔,看到夹竹桃也已开了八九朵,柳枝抽了十几条,却未曾想过在几千里外的冰城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故事。我对我和张老师第一次见面,也记忆犹新。那是2020年6月12日的上午9点半左右,我跟着师兄来到了张老师的办公室。张老师用标准的东北话问了问我的情况,并对未来的课题做了一些部署。那次接触,感觉张老师人还挺好的,没有科学家的架子,此外并无太多感觉。可能那时候的我,既无远大理想,又无宏伟规划,只是想着快快毕业,找找工作和早早退休罢了。在往后的日子里,老师与我还有很多故事,比如,张老师第一次表扬我,第一次批评我,以及第二、第三、第四、第N次批评我。我的张老师呀,这是我第一次做您的学生,经验不足,请您多多包涵呀。开个玩笑,其实很多批评的内容我都记不得了,但是,我总记得刀子嘴豆腐心的张老师在批评我之后,还会在微信里给我鼓励,给我加油。那时并无他感,现在回想起来,我深感愧疚。我亲爱的张老师呀,第一次做您的学生,我永远都是您的学生。

同时,我要感谢刘晓冰研究员。刘老师十分符合我印象中大教授、大科学家的样子:博闻强识又和蔼可亲。和刘老师交流时,感觉如微风轻拂细柳,晨光穿过山林一般,舒服而又自然。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上,刘老师和我都有很多交流,并给予了我许多宝贵的人生建议。比如,在我们第一次交流时,他送给了我,一位即将步入自己科研生涯的青年,一句话,这句话一直收藏在我的微信里:人一能知,己十知;人十能知,己百知!或许,对于刘老师而言,只是对一位后生的简单提点,但于我,则是受用终身的警句。在和刘老师的交流当中,我受益匪浅。这里既有学术层面的,也有人生层面的。在我人生当中,能够有幸遇见刘老师这样一位前辈,一位智者,是我莫大的荣幸。虽然,严格意义上讲,我不算是刘老师的学生;但是,在我心中,我早已把他当作是我最敬重的老师。更让我感动的是,在2022年1月15日的酒会上,刘老师对我说:“陈衡呀,虽然名义上,你不是我的学生,但是我早就把你当作了我的学生。”那时的我也借着微微酒意,激昂地向刘老师“许诺”:“老师,我不仅是您的学生,以后还要做您最骄傲的学生!”教育之恩,何以为报?惟继续前进。

此外,还要感谢三位师兄(姐):刘长锴博士,王雪博士以及涂冰洁博士。作为组里最啰嗦的小师弟,你们的包容和帮助让我这几年的硕士生涯过得很愉快。我永远记得,我们的身影,曾遍布组里的每一块实验田。还要感谢王光华研究员和金剑研究员对我的解惑指导,感谢师兄刘俊杰研究员、师兄李彦生博士、师姐于镇华博士、师姐胡晓婧博士对我的无私帮助。并且,感谢已毕业的师兄李森博士,师姐周萌和王春雨。感谢师姐郭丽丽和徐影,全靠你们,我和“农田分子生态”学科组其他伙伴才能紧密联系在一起。感谢师兄谢志煌、师兄张锦源、师兄白鑫、师兄刘株秀、师兄张春雨、师兄顾海东和师姐宣可欣。感谢同学樊艳丽、同学肖扬和同学高志颖。感谢师弟王永彬、师弟包文彬、师妹张淼、师妹王璐、师弟雷进田和师弟龙永。感谢农田分子生态学科组的每一位成员。并且,还要感谢地理所和国科大的许多老师和同学们。感谢潘相文博士,感谢王飞飞博士,感谢夏正俊研究员,感谢方军研究员,感谢胡岩峰博士,感谢东北地理所每一位老师。感谢王少青老师,感谢贾子薇老师,感谢国科大的每一位老师。感谢同学万昭,感谢同学邱冠凯,感谢同学龙静泓,感谢同学宋露,感谢同学邹狮,感谢19级东北地理所的每一位同学。感谢室友张必成,感谢274宿舍的每一位成员,感谢1901班的每一位同学。感谢硕士期间遇见的每一位同志,感谢亲朋好友们的支持关照,感谢中科院先导项目的资金支持。

并且,还要感谢中学班主任余永艺老师对我的帮助,我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,成长为一位求真上进的青年,离不开您的帮助。在南昌十中的五年里,是您的呵护、您的教诲、您的鞭策使我走在了前进的大道上。在之后的人生里,也是您的帮助,使我不断进步。所谓大音希声,大象无形,您对我的关爱也大抵如此吧——自然却又无微不至,像春风,如薄雪,似清水,若暖阳。还要感谢我妹妹陈衎同学,你厉害。感谢我的岳父朱华勇先生和岳母应爱玉女士,感谢你们对我的爱人、女儿以及我的照顾。最后,感谢我的父亲陈群华同志和母亲陈雪梅同志,你们是最伟大的人。同时感谢“老陈家基金会”对本人的大力支持。最后的最后,感谢吾爱朱凯滟同志,及吾爱陈蓁(陈柠檬/Jasmine)小朋友,你们是最可爱的人。感谢陈衡,希望你自由而全面的发展。

大论文写到这里,了了六万字,也算是给自己不太完美的硕士生涯填上了一个不太规整的句号。这个小小的句号里,有辛酸,有甘甜,有失败,有成就。本以为写到这部分我会十分激动,感慨万千,可如今真到了这一刻,却反而相当平静。一期硕士,短短三年而已,却经历了很多,收获了不少。在我人生短短的25年里,能够有如此丰富的经历,遇见这么多人,是我莫大的幸运。祝福我们大家,都有光明的未来。

Heng Chen
Heng Chen
PhD Student

My heart will go on.